15071263342
服务时间:早9:00 ~ 晚18:00

当前位置:
首页>
资讯>
专家观点
>青岛:鲜虾六成靠“进口”

青岛:鲜虾六成靠“进口”

发布时间:2023-06-28 阅读:(691)  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   
[导读]  与往年不同,今年山东省关于伏季休渔的规定有了变化,流刺网休渔时间较去年缩短了一个月。8月1日12时,青岛的渔民迫不及待地

  与往年不同,今年山东省关于伏季休渔的规定有了变化,流刺网休渔时间较去年缩短了一个月。8月1日12时,青岛的渔民迫不及待地出海下网捕对虾,然而一周过去了,满怀希望的渔民们大多数失望而归。与大海的贫瘠相比,曾经在城阳、胶南、胶州、即墨等地沿海一线遍布的养虾池,或转养海参或早已不见踪影。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士说:对虾已不再是我市主要养殖品种,青岛人吃虾告别了“自给自足”,而开始大量依靠“外援”。

  近海虾汛十年减少一半

  收获少

  海里空荡荡 渔民不愿再出海

  8月1日上午,记者来到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,63岁的船老大刘世配和几名渔民正打算出海,他们都是同村村民,一起打渔已经快20年了。对于这趟行程,刘世配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。“这两年海里能打上来的东西越来越少,真不知道提前一个月出海是不是就能多赚点钱。” 刘世配的担忧果真变成了现实。8月4日,当记者再次联系到出海归来的刘世配时,他的语气中充满沮丧。“出了胶州湾又多跑了十几海里,接连撒了三网都没什么收获,直到第四网才打上了20多斤的海蜇。海里空荡荡的没有什么可打的了。”跑这么老远连个虾毛都没打到这让老刘很不甘心,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又撒了两次网,总算有了点收获七八只梭子蟹和四只对虾。可是算算成本,刘世配无奈地叹气说连油钱都不够。

  在开发区红石崖街道,停泊在跨海大桥附近一处小型码头的渔船也开始陆续出海作业。6日下午5时,记者来到这个码头,不少在岸上修补捕网具的渔民告诉记者,平时在这个码头上停靠的渔船大约有60来艘,现在绝大多数的船都不出海了,偶尔几艘出去捕虾的,一趟能打上10来斤就算是创纪录了。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胶南市,该市渔港监督管理站站长姜明成介绍说,这段时间积米崖港区从事流刺网作业的船只很少有出海的,所获无几的收成让渔民们很郁闷。

  找虾忙

  渔业资源锐减 海捕虾汛难把控

  因为今年休渔政策有所调整,流刺网作业提前到了8月1日。这几天,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刚从鳌山湾海域调研回来,他们带回的调查数据或许能为渔民们做些指导。黄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王俊介绍,从海上调研情况看,现在人工放流的对虾大约才长到14至15厘米长,用流刺网捕捞起来难度很大。“要想到远海捕捞野生的对虾,那更是没指望了,这些年渔业资源锐减,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,更何况出海成本又增加了。”

 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任一平的认同,采访中他告诉记者:“休渔期结束是9月1日,这个时间捕捞最合适。但是青岛市每年人工放流的对虾一般集中在胶州湾和鳌山湾内,每年到了8月20日左右就可以形成虾汛了,而且虾的个头也基本长成,所以往年一般都是在8月20日左右可以用流刺网作业捕捞对虾。因为如果时间再拖后,近岸水温降低,虾群就会游出海湾,到时候虾群一分散,密度变小,渔民捕捞起来就比较困难了。”

  数量减

  虾汛仍在规模 20年减少近一半

 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研究员李成林告诉记者,按照对虾的生长习性,每年会形成两次虾汛,由野生的对虾和人工放流的对虾共同组成。虾类从外海通过固定的洄游通道游到前海海水深度大约为10米的地方,形成虾群。第一次是在4月份,对虾在深海越冬之后,随着陆地温度逐渐上升,虾群会通过洄游通道进行第一次生殖洄游,到近海产卵,这时候也是育苗企业捕捞野生对虾做繁育亲本的好时期。 第二次在8月20日左右,主要在近海沿岸,这里温度比较高,饵料也比较丰富,虾群为了获得适宜的水温和丰富的食物会集中在这里活动。

  青岛是个天然的洄游场,不过因为常年的过度捕捞,野生的虾群已经越来越少,相比之下,丁字湾附近的莱阳、海阳等地沿海区域要比青岛的鳌山湾、胶州湾、以及日照附近海域的虾汛规模大一些。“其实自从上世纪90年代闹了虾病之后,从2000年开始,虾汛的规模就越来越小了,虽然洄游的通道不变,但是虾群数量十年间减少了近一半。8月份因为虾本身活动比较活跃,虾汛比起4月份也比较分散。”李成林说,好在现在每年的虾汛仍然存在,尤其是从实施伏季休渔政策以及人工放流的增加,这两年虾汛的规模又开始有所恢复。

  虾池减少养虾业“退居二线”

  虾病多

  不少养殖户心惊胆战忙退出

  胶南市王台镇岛耳河片区拥有964亩虾池,是目前岛城对虾养殖最大片区之一。岛耳河村村民魏希先是这个片区最早养虾的五个带头人之一。“养虾是个技术活,选苗、换水、投料都有讲究,同样是1万尾虾苗入池,有人一茬能收获110斤对虾,有人却只能收五六十斤。”魏希先告诉记者,养虾好比种庄稼,除了有技术还要靠天吃饭,如果赶上闹灾病,辛苦换来的却是颗粒无收。1993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虾病爆发让魏希先至今记忆犹新。“那年虾病严重的池子里几乎绝产,之后的五年,虾病虽有所好转,但心惊胆战的养虾户还是纷纷退出了。”

  大升养殖场场长魏振升就是从5年前开始转做虾蟹混养。“虾蟹吃的饵料一样,又不会互相打架,原先一个池子一年就出两茬虾,现在从农历八月十五之后,还可以出两茬蟹子,病害风险降低了,经济效益也显而易见。”魏振升告诉记者,今年初,他又改造了部分虾池准备养海参,“岛耳河这里海水资源特别适于养殖,养虾户们都在寻找更赚钱的产品。”记者了解到,岛耳河片区964亩虾池中,有近一半正在进行或准备改造,养虾规模正在逐步萎缩。

  改虾池

  海参收益高养虾户多改行

  一亩虾池一年的产量不过二三百斤,而改造虾池养海参,平均亩产就能达到五百斤以上,若按每公斤鲜参100元计算,扣除掉生产和折旧成本,亩产利润一年就能超过3万元 在滨海大道王村段南侧,记者见到了正在看护参池的村民老刘。和村子里不少养殖户一样,前些年,老刘一直是养南美白对虾,但是几年下来并没有赚多少钱。而在2009年,眼看着周围的养殖户一家家把虾池改成海参池,老刘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,可是到了年底一比较,老刘也改变了主意,第二年开春就把虾池改造了,秋天就放上了海参苗。

  老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以养南美白对虾为例,每亩虾池的产量为200斤,按每斤50元计算,每亩收入在10000元左右。除去饵料、苗种、租金、人工等费用,每亩收益大概在5000元。而养殖海参,每亩每年最少可出产400斤鲜参,按当前每斤大约100元的价格计算,每亩的收益为4万元。去除成本后,每亩最少能赚两三万元。另外,养殖海参比养虾省事,不用天天给海参喂料,而养虾则要根据虾的类型不同,每天投1至4次料,有时候夜里11点钟还要起来喂料。

  非主流

  让位参鲍 对虾养殖成配角

  在即墨、胶州、胶南等对虾养殖区,记者同样感受到了对虾养殖的清冷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即墨鳌山湾一带的王村、田横、丰城和鳌山卫等乡镇的虾池都改成了参池。“原先养虾养蟹的70%以上都改成了养殖刺参。比如即墨丰城一个镇,原先有两万亩虾池,现在1.5万亩都改成了养殖海参。”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近几年即墨鳌山湾一带几乎所有的九成以上的虾池都变成了海参池,海参育苗的厂家在十年间增加了200倍。胶南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该市虾池总数为7000亩,按照目前对虾平均亩产量70斤测算,该市对虾年产量为245吨。

  黄海水产研究所虾病专家告诉记者,目前他们对虾病取样已移到烟台、潍坊的工厂化养殖场进行,青岛的养殖虾已不再具有代表性。“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养虾情况统计,但可以确定的是,对虾养殖已经不是我市主要的养殖品种了。”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我市的养殖产业发展更侧重于海参、鲍鱼等海珍品。

  解难题

  恢复对虾资源需要多管齐下

  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,使得水产养殖户不再把目光只盯在对虾养殖上,然而还有更深层的问题也在影响着对虾资源的恢复。任一平告诉记者,按照青岛经济发展的需要,在胶州、胶南、即墨等地不少原先的虾池用地已被更改了渔业用途,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,使得有限的海水养殖空间不得不向更高附加值方向发展。同时,陆源工业排污也加重了海水自净系统的负担。再加上渔船过多、捕捞过剩也是自然渔业资源繁殖力遭到破坏的主因之一,渔业资源想要重振旗鼓,政府的重视和严格管理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“公益性海洋牧场的建设就是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很好出路。”任一平说,目前在广东已经建成了不少这样的项目,其对增殖渔业资源发挥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。记者从我市渔业部门了解到,目前青岛市共规划了3处公益性海洋牧场,其中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已经开始建设。

打赏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如果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

0相关评论

热门资讯

热门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