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071263342
服务时间:早9:00 ~ 晚18:00

当前位置:
首页>
资讯>
专家观点
>一份来自民间的生态考察报告

一份来自民间的生态考察报告

发布时间:2023-07-02 阅读:(579)  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   
[导读]编者按 1月6日,知识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礼在北京举行。著名职业探险家、生态学者杨勇与其他9位社会精英一起,当选为知识中国20

编者按

1月6日,“知识中国2011年度人物”颁奖礼在北京举行。著名职业探险家、生态学者杨勇与其他9位社会精英一起,当选为“知识中国2011年度人物”。 

由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——互动百科主办的这一活动,今年已是第二届。本届知识中国年度人物35名入选者中,还有吹得“鸟哨”绝活、上海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普通工作人员金伟国,拍摄《可可西里》、用电影宣传生态保护的知名导演陆川。 

杨勇的获奖感言是,“改变源自你我”。颁奖礼后,《中国绿色时报》记者独家对话杨勇,解读这位独立学者历经20余年科学考察形成的“民间生态观”。

就在登上知识中国领奖台的前一天,杨勇还在江西省参加一个由非政府组织主办的江河论坛。中国第一大淡水湖、长江重要调节枢纽鄱阳湖的命运,引发了他的深深担忧。谈到鄱阳湖的未来,杨勇结合以往经验告诉《中国绿色时报》记者,“我认为,鄱阳湖的生态破坏已不可逆转”。 

随着鄱阳湖湖底挖沙、劈山填湖等违法行为频频曝光,杨勇发现,一些因渔业减产导致贫穷的农民也开始围水、挖塘养贝,进一步加速了鄱阳湖的生态危机。 

根据他进行的调查来看,江西省林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,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采取了多种措施,尽最大努力保护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和越冬候鸟,但依旧无法完全应对严峻的形势——现实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单个政府部门所能掌控的范围。 

就在记者采访当日,《长江保护与开发2011》报告出炉。这份由中国科学院、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,长江流域湖泊正面临着物种丧失、生态系统退化、洪水调蓄能力降低和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,少数湖泊甚至面临消亡的威胁。 

这似乎与杨勇的观点不谋而合。杨勇认为,湖泊、江河和森林、荒漠等要素一起,构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。一个要素发生改变,必然会带来诸多连锁效应。 

长江流域生态问题依然存在

作为江河专家,杨勇在科考过程中,一直关注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森林生态系统。 

他出生在金沙江畔的大凉山,曾经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工作过10年。这座因共和国三线建设而崛起的城市,也是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源地。 

在攀枝花矿务局工作期间,他参加了多次野外考察。但这种体制内的考察,总是让他感到“不尽兴”。终于,他脱离体制,开始用探险的方式搞科研。 

1986年,他顺流而下,完成了6300公里的长江全程科考漂流;1988年-1991年,他徒步考察金沙江和雅砻江,并提出长江上游自然生态保护和水土整治的一系列建议。 

金沙江和雅砻江江面上曾经密密麻麻的漂木,是杨勇抹之不去的青年时代的记忆。“6300公里的长江,最触目惊心的是金沙江。”杨勇回忆。在天保工程实施前,国家、集体、个人三把斧头,齐刷刷挥向长江沿岸的天然林。在林区,他看到成片成片的森林遭到灭顶之灾。 

这些年来科考途中,视野所及,昔日一座座“光头山”,渐渐被新绿覆盖。杨勇说,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和天保工程、退耕还林等措施,使长江流域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,水土流失有所减缓,河流泥沙含量有所降低。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问题依然存在,深层次的危机正在孕育,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严峻。 

杨勇又开始聚焦林改。他说,林改使老百姓得到了切实利益,“要不是有了林改,他们也许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么多的钱”。 

但在林区,特别是在重点林区,另一个隐患开始显露苗头,很多资本在暗中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杨勇担心,一旦各方面时机成熟,具备了开发的基本条件,森林资源有可能面临新一轮的掠夺式开采。于是他建议,林改的配套措施一定要合理、有力、到位。 

生态重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

当选知识中国2011年度人物,杨勇的获奖理由是:以一位民间学者专业理性的声音,客观公正地对大型项目进行独立观察,树立了独立学者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的范本。 

杨勇的独立调查,在某种程度上,弥补了官方资料的缺失。他相信,对中国西南山地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解释,以常规手段进行,往往是无法全面掌握的,它需要时间和深入,宏观视野和跨学科的结合。 

1988年,杨勇将徒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建议陆续发给国务院和李鹏、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。同一年,国家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。“这或许是机缘巧合。”杨勇对此这样解释。 

2008年5月12日,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当日晚间,杨勇向国务院发出3条建议。地震灾区3年重建过程中,他坚持深入灾区考察,不断呼吁重建要遵循自然规律,特别是要考虑灾区恶劣地质环境的约束。很难进入的灾区,应该让地质生态环境自然修复并还其生态功能。他认为,不论是重建还是修复治理,一定要顺应自然,而不是改造自然。 

在“中国河流杨勇”的新浪微博上,这位横断山研究会会长、首席科学家用照片说明,“汶川县城背后的地质危岩”。随着次生地质灾害的进一步发展,山体自然环境的自然修复过程还没有完成,人类的影响干扰还在继续,如果遇到极端气候,这些治理工程的设防强度和防抗灾能力能否抵御更大的地质灾害,都还面临巨大考验。 

东部地区也面临荒漠化危害

前不久,杨勇以随队专家的身份,加盟某企业组织的亚马孙流域之行。与亚马孙河气势磅礴的水面相比,他对巴西人的生态理念更感兴趣。在巴西人看来,江河和森林是人类密不可分的朋友。水里有鱼,林间有果,世代生活在亚马孙丛林的印第安人,也因此感到自豪。 

而和巴西同属发展中大国的中国,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,却是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生存环境质量付出的巨大代价,也掺杂着对生态系统的野蛮破坏。 

杨勇向记者展示了2011年12月他在广东省东江流域考察时拍摄的照片。当地过度开采钨矿、稀土矿、石英砂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,已然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,而工业化带来的大量污染,又使得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考验。难以想象,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珠三角城市群,未来也有可能面临包括荒漠化和环境质量危机在内的多重生态问题。 

这次为期16天的考察结束后,他撰写了4万余字的《东江考察报告》,建议通过建立跨行政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使“绿色经济”得以真正实现,建立完善流域经济统筹规划和跨行政区的有效沟通平台,完善流域管理,确保东江流域保护和永续利用。 

三峡工程、南水北调、汶川玉树灾后重建等,杨勇都发出了专业理性的声音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。但他坦言,与早些年相比,这种声音越来越受到阻扰和辩解,而国内许多专业NGO组织同样面临一个尴尬——转型的中国正在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,生态问题显然已不再是一些地方政府最突出的关注点。 

推荐阅读:

海南力抓生态建设 实施“绿化宝岛”行动

福建省今年继续造林绿化300万亩

江西造林绿化实现四转变 3年投入资金189.1亿元

广州人大代表:收费路两边绿化不应由政府买单

(来源:中国绿色时报)

打赏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如果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

0相关评论

热门资讯

热门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