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071263342
服务时间:早9:00 ~ 晚18:00

当前位置:
首页>
资讯>
热门话题
>“中三角”突围

“中三角”突围

发布时间:2023-07-23 阅读:(309)  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   
[导读]  本报记者 宋俊洁 北京报道  近日, 关于中三角的发展战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。  中三角即长江中游城市集群,是以武汉、长沙

  本报记者 宋俊洁 北京报道

  近日, 关于“中三角”的发展战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。

  “中三角”即“长江中游城市集群”,是以武汉、长沙、南昌3个中心城市为核心,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辐射极,联合长株潭城市群、昌九城市带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,以浙赣线、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,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,打造新的全国区域发展增长极。

  目前,由湖北提出,湖南、江西支持的华中城市群方案已提交全国两会,希望被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。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多年来鄂湘赣三省具有类似的发展模式、近乎相同的产业承接对象、同处内陆腹地的区位特征、多有重叠的产业基础,这决定了三省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。

  打造“第四极”

  今年2月,鄂湘赣三省在武汉签署《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,力图以武汉、长沙、南昌等3个城市圈为核心,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,打造继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地区中国经济增长三极之后的“第四极”——“中三角”。

  早在1987年,以武汉为中心,跨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、湖北、江西和河南四省,成立了由武汉城市群、湘东北城市群以及赣北城市群构成的经济圈——武汉经济协作区,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。该组织的目标便是成为继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快速增长地区。

  但此次结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。2004年,由于个别省区提出“6+1”战略,中部各地开始纠结于“龙头之争”,错过了迈进“第四极”的一次历史性机遇。

  随后,有湖北学者提出了 “中三角”的设想,但一度遭搁浅。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李建德表示,如今国家已明确提出尽快建立长江中游的城市群,因此实施这一宏伟战略构想的时机已经成熟。

  对于中部省份结盟发展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叶青表示,近年来中部六省已逐渐形成几个发展区域,如皖江经济带、中原经济区、长江中游经济区等。“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、湖南、江西要想在下一轮区域经济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,就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,通过分工协作,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或城市带。”

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认为,“中三角”城市群的出现顺应了城市竞争的趋势。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,城市竞争逐渐由单一竞争演变为群体性竞争,城市群正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重要载体,成为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地区”。

  中部的短板

  就“中三角”而言,南昌紧邻长三角、珠三角和闽东南三个经济最活跃的地区;长沙是一座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商务服务中心城市;武汉则领九省通衢,科教实力强大,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举。“中三角”如果形成,中部必将加速崛起。

  然而,与珠三角、长三角和环渤海区不同的是,对“中三角”的结盟一直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的诟病。

  “产业结构雷同,同质化竞争激烈,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,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,鄂湘赣三省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。”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在研究报告中直言,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短板。

  业内人士也表示,类似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议,其实早已有之,只是现在更注重城市之间的合作而已。多年来,鄂湘赣三省类似的发展模式、近乎相同的产业承接对象、同处内陆腹地的区位特征、多有重叠的产业基础,决定了三省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。

  令人担忧的是,依照资源向区域核心集聚的经济规律,以目前武汉在中部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,其他区域诸多优势资源,是否会被更具辐射力的武汉所吸附?

  魏后凯建议,首先是交通、信息、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,合力构建互连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;然后是推动三省间的产业分工合作,并推进文化、旅游、物流和金融一体化,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。

打赏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如果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

0相关评论

热门资讯

热门产品